2025年5月8日,教育技术系考研经验分享会在教育科学学院J221教室举行。2025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录取16人,占毕业生人数近40%。张陈玉、陈梦瑶、刘慧、周宇悦、吴迪、李星慧、郭成芸、张雨轩、唐韦雅、金晶、李然、刘未琬、王玉琴、李玟、屠晨茜等15位拟录取同学围绕院校选择、科目备考、心态调整等展开分享,为学弟学妹提供实用借鉴。专任教师韦伟、朱斌彬,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2022级、2023级、2024级等有考研愿望的同学共60余人参加分享会。

精准施策:科目备考各有“独家秘籍”
张陈玉以初试第八名的经验强调“真题掘金”:主攻《教育技术导论》与C语言时,通过若干公众号及学姐整理资料锁定热点,发现安徽师范大学真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话题重复考查,建议以“总分总”结构构建论述逻辑。
陈梦瑶展现“早鸟式”规划力:2023年完成考研单词通读,2024年3月启动“333教育综合”学习,结合网络课程搭建思维导图,8月底背完《教育技术学基础》全框架,更将2000-2024年真题逐一吃透,复试直面外教英文面试与机房交互系统设计挑战。
周宇悦诠释“慢即是快”:英语前期逐句精翻真题,后期背诵模板强化翻译;专业课二《现代教育技术导论》背诵四五遍,辅以提纲默写,即便题型突变也能从容应答,复试更通过模拟讲台场景攻克“数字素养”等面试难题。
动态调整:择校与复试的“双向博弈”
刘慧演绎“逆袭剧本”:5月起步备考,拒绝机械背书,以理解重构核心概念。8号调剂窗口打开果断冲刺北京,20分钟面试中“尽力而为”终获上岸机会。
李星慧分享“零成本备考”心得:不依赖课程与资料,通过微信筛选免费资源,以无纸化学习搭配“大规划+日细化”策略,强调“辨别力>盲目努力”,用稳定心态对抗备考焦虑。
刘未琬强调重复再重复的重要意义:英语基础薄弱却靠每日单词重复背出高分,专业课直面计算机网络难度提升,复试经历“双盲变公开”转折,机考说课PPT设计与“AI+双减”笔试考验,警示“不拖延、早实战”的重要性。
心态攻坚:跨考与调剂的“心理韧性”
吴迪以“坚持者胜”发声:初试排名19名仍从容应对复试,凭借理科背景逻辑清晰回应“跨考动机”,力证“专业盲区不可怕,真诚与思辨是利器”。
屠晨茜讲述“熬夜突击”故事:接到复试通知后狂背“虚拟现实”“元宇宙”热点,用联想法记忆单词,以“记忆面包”法规划每日背诵,最终凭借自身经验补录成功。
唐韦雅强调“模拟实战”:英语跟抓阅读、翻译,专业课二依托学长框架梳理《教育技术学导论》,复试前多次模拟教学设计场景,直言“821高分源于真题深耕与热点预判”。
师长寄语:在“崩溃与重塑”中蜕变
朱斌彬老师以“一万小时定律”点睛:肯定张陈玉的真题研究、刘未琬的跨学科整合,提醒“时间管理需有主见,在崩溃中寻找专属方法”;点赞陈梦瑶的“长线毅力”、周宇悦的“模拟意识”,期许新一届考生“敢考敢拼,续写辉煌”。
最后,韦伟做总结发言,认为16名同学能够成功上岸,源于充分地准备和坚韧的毅力,也是教技人肯干、敢闯优秀品质的真实写照。希望后续学生能够辩证汲取前辈经验,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、学习节奏,争取再攀学业高峰。
此次分享会搭建起经验传承的桥梁,助力教育技术学专业备考学子在精准规划与动态调整中锚定方向,以积极心态迎接挑战。(撰稿:范文静 韦伟 摄影:陈乐 审核:王皓宇)